媽媽維特:允許自己當個輕鬆媽

這陣子浮起了一個意念——我可以當一個「頹媽」嗎?當然,「頹」只是相對而言。另一個說法是,我可以不那麼費力嗎?「允許」自己不那麼用功嗎?

以往很少意識到,自己常常付出比一般人多的力。最近仔細審視自己和對照別人,才赫然感到,我原來是那麼的認真拼勁。這大概源於一個自幼根深的信念:人生一切得來不易,「世界不會照顧我」,唯有拼勁全力,才能確保不出岔子,免卻內心恐懼。勤奮不是為了成就,只是為了周全照顧自己,為了安心。

長大後,我不自覺的成為一個追求周全照顧的人,最初是照顧漸老的爸媽,後來是孩子。像很多人一樣 ,當我有所愛的人,很自然的會希望他們有最好的事物——雖然沒掛在口邊,其實我一直都這麼做。結果大家都很幸福,只是累壞了我。

想送上最好 卻累壞了自己

從前,我自以為和別的家長不同,不看重孩子的外在物質或成績表現,認為毋須為他們鋪就一條平坦康莊的大道。但現在回想,其實我都一樣想給予子女最好的,只不過「最好」的定義跟別人不盡相同。我眼中的「最好」,是全力關注和引導孩子,讓他免於心靈匱乏或傷痛,快樂成長。為此我拼勁學做一個「最好」的教養者,不斷尋「道」,從小兒推拿、行為對策、條件獎賞,到認識情緒、感統失調、執行能力、心智解讀,以至兒童為本遊戲治療。

我不斷摸索和調整,尋找心中的理想。我看到傳統學校制度對孩子個性的抹殺,而在家自學(home schooling)的自主、自然學校的人本、華德福教育的心靈滋養,都令我十分嚮往。無奈現實所限,我沒足夠的家庭資源支持實踐,最終還是借助現存主流制度,為孩子選擇較關愛和以學生為本的普通學校,信任學校的帶領。

為所愛送上最好,是一份發自內心的愛,我無意否定當中價值;關鍵是,會否為了「最好」而勉強自己,當無法給出「最好」時,又會否留下遺憾、自責。事實上,當現實中無法給予我心目中的最好,難免會覺得可惜,甚至擔心孩子因而失卻「最好的成長」。

傷痛亦有價值

然而,什麼是「最好的成長」呢?生命只有一個「最好的劇本」嗎?一個心靈稍缺滋養的童年,就一定是匱乏的生命嗎?我發現,自己為孩子定了一個有很多必然的劇本,但其實是我的劇本。我害怕孩子傷痛,更害怕傷痛是由自己導致。每當孩子觸發我情緒暴走,我都為說了傷害孩子的話而自責不已。如今我卻想,哪個孩子會完全不帶傷痛地成長?傷痛不是也有很大價值嗎?我自己不也是這樣成長過來嗎?人無完美,我再努力也會做得不夠好。正如我能接納父母的限制,原諒他們留給我的傷痛,為什麼害怕孩子不能同樣接納我呢?

我鄭重告訴自己,「我允許孩子帶着我的傷痛成長」、「我允許自己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我信任孩子在任何社會狀况下都可以好好成長」、「我尊重他們自己的生命路程和步伐,儘管那未必是我所期望」。我漸漸領會到,不一定要汲汲營營,可以輕鬆順勢而為,接受那偉大神聖的安排和供給。這個世界並非「不照顧我」,而是「為我而預備、會照顧我」,對我孩子也一樣。兒孫自有兒孫福。每個安排,都有上天的美意。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