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港華中小學的爭拗(二之一)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

香港華仁書院(港華)與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華小)因轉直資引起爭拗,華小校長致函港華,批評轉制是專業誤判,校友則有不同意見,各有支持者。這場爭拗不分對錯,是制度製造矛盾,是直資特權旁生的枝節。王師奶經常批評直資,但不完全抹殺直資的功能,只是認為政府給予太多特權,這些特權把資助學校壓入十八層地獄。

直資是羅范椒芬做教育龍頭時代的產物,初衷原是好的,讓一些已辦得不錯的名校藉直資制度錦上添花,讓它們自行收費、獲更多資源,給它們更大的自由度,擺脫資助學校條例的約束,讓它們馳騁千里。可是事與願違,一般資助學校食慣Set dinner、全包宴:教師薪金、校舍保養、燈油火蠟,總之講得出的使費,統統由政府支付,無風無險,因此無一間學校肯參加,教師亦因害怕飯碗變得不穩而反對(在資助學校要炒一個教師,難過登天)。

羅范情急,於是拋出大量紅蘿蔔,甚至有試行5年內可回頭的措施,校長、教師退休年齡不設限,這才有一兩間學校參加。為吸引更多學校參加,拋出更多的紅蘿蔔:學校除可自行收費外,又有政府按人頭津貼;行政上當私校處理,最「煞食」是教學語言可自決,當資助學校為英語教學開班遇上重重關卡之際,直資大開中門,只要識讀26個字母都可讀英文班(也許小婦人說得誇張了一些,但雖不中亦不遠,不妨統計有幾間直資不是全英語教學便知真偽);收生不受地區限制,無遠弗屆,旺角、沙頭角、北角、銅鑼灣、筲箕灣、淺水灣任收;還有一招最攞資助學校命的是「優先放榜」。

家長拜神拜佛要自己子女讀英文班,幾乎所有家長都買保險,除報心儀的資助學校如華小、九華、喇沙、瑪利諾、聖心、聖瑪利外,一定會報幾間直資。

直資有「優先」放榜優勢,假設B仔某直資榜上有名,家長去註冊否?雖然B仔平素成績好好,但無人敢保證將來一定入到港華或喇沙。諗落博唔過就去直資交費註冊,但只要在直資學校註了冊,接着的自行分配學位或統一派位亦無資格參加。這是為什麼聖保祿中學、聖士提反女校以至港華都申請轉直資的原因。

全英班不保 仲講原則?

言歸正傳,港華要轉直資無錯,喪失全英文班的危機確實困擾了所有傳統資助名校的校長。

事實一些名氣略次的傳統名校已失守,4班中一內3英1中,甚至2中2英,上有辦學團體責難,中有校董會面黑黑,外有校友會手指指,身為校長,情何以堪!扭轉危機的唯一辦法,是保證從小學部升上來的85%新生的英文程度能夠合乎教育局規定。資助學校面對制度上的掣肘,直資特權的衝擊,有效方法實在不多。港華與華小是直屬關係,有責任要接收85%學生。報章引述有知情港華校友說約80名華小畢業生派往港華,其中約半數成績屬於第二組別,甚至過去數年欠一兩個學生便不能夠全開英文班。如果所言屬實,港華轉直資是唯一選擇。連老牌名校如港華在教學語言上都要一校兩制,不單辦學嚴謹的耶穌會失面子,港華舊生也會黯然神傷。九華沒有這問題,為什麼?因為九華沒有直屬小學這個包袱,但仍有足夠吸引力吸引同區小學的精英。王師奶的女性直覺告訴自己,港華有一難以啟齒的難言之隱:華小最優秀的學生未必全選港華,可能有部分選擇同區,比港華更響噹噹的名校,他們把港華當是水泡、救生圈。

(待續)

文:王師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