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家庭有教:與「追星」家人連結


(圖:黃清渝)

「家庭有教」專欄的宗旨,是希望透過筆桿與文字,強化家人之間的連結,因此無論讀者是「鏡粉」、「404」還是「聲夢迷」,我們強調在尊重個人好惡與個別差異之上,發展出能夠加強溝通和促進了解的角度。相信沒有家長(或年輕人)會希望因為追不追星、或追不同的星,而將關係拉至對立面,可是在「同溫層」內,少不免各自都會以為自己才是主流,不經不覺造成對立面。

了解家人喜歡偶像原因

因此,我們延續上回提出的「只有愛恆久不枯」切入點,以「愛」出發,再參考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榮休教授Robert Cialdini的分析去強化家庭關係。這名專門研究影響力與人際關係的大師,建議我們不妨主動自問:「如果我愛他/她(偶像),會喜歡什麼?」如此自問時,一方面我們自然會投入家人的視覺去看偶像吸引之處,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更認真地去思考這個「萬人迷」本身的優點與美德,哪怕原因是「就是純屬愛,不理對或錯」的感覺(摘自《突如其來的心跳感覺》),「飄忽的我自由得不羈」的共鳴(摘自《天生二品》),還是「寧被看成愚勇,不可失信心」的價值(摘自《聖馬力諾之心》)。整個思考過程不單讓我們了解家人、伴侶或孩子喜歡偶像的原因,同時明白其優點、缺點和價值觀等,即使在思考後,我們仍然沒有被對方所吸引,但已經不期然地拉近家人之間的思想距離。

莫混淆「不同」與「不良」

7月底,超過5000名「鏡粉」和「404」聚集屯門某大商場,記者訪問一名60多歲、清晨6時就帶同孫女出席的爺爺:「後生女又唔係去學壞,無乜所謂啦!」專門研究腦部發展與兒童精神病患關係、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部主管Jay Giedd就曾提醒,即使家人或孩子的行為未必符合自己的預期,也不要把「不同」與「不良」混淆,才能夠有開放的胸襟,去促進良好而平衡的行為發展與家庭關係。上回我們提過「理性、現實、相對」的追星態度,接納家人的不同,再進一步在下回分享實踐的 I.D.E.A.。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