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為哭泣中的海豚打逆境戰

每次主持漁護署的「海洋哺乳類動物存護工作小組」會議後總感到心情沈重。會議中透過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硏究員及獸醫所展示的影像圖片,看到不少擱淺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屍體。致命傷各有不同:牠們有的被船撞擊、有的被漁網或繩纏住、有的吃下大量魚鈎和魚絲、有的長滿寄生蟲致死⋯⋯曾經,有一條懷孕的江豚慘遭船撞擊,身體一分為二,一屍兩命,慘不忍睹!

懷孕的江豚慘遭船撞擊,一屍兩命,慘不忍睹。(OPCF提供圖片)

環保生態協會總幹事脫志詠先生(海豚哥哥)亦經常在香港水域發現不少受傷的白海豚,牠們背鰭被船的螺旋槳擊傷了,也有些被魚網纏繞致傷。香港城市大學林群聲教授的研究亦發現,白海豚和江豚體內含有高濃度的污染物,例如水銀、有機氯化合物、溴化阻燃劑等等,有可能威脅牠們的免疫系統和繁殖能力。

污水流入海洋,海床缺氧趕絕海豚

漁護署的硏究數據顯示,在過去二十年,中華白海豚在香港水域出現的數量有明顯下降趨勢。原因除了大型沿海基建(例如:港珠澳大橋和機場第三條跑道)之外,污染、漁業資源(海豚的食物)減少、海上交通及水底噪音增加亦對海豚群落構成壓力。也許有人會想:「海豚這麼聰明,牠們只是游到其他較佳的水域覓食。所以,牠們便少來本港水域吧。」事實上,情況並不是這樣樂觀。

珠三角經濟發展迅速,人口不斷增長,今天人口已超過六千六百萬。都市化和工業化製造了不少環境問題。雖然大部分工業及生活廢水,會經過污水處理後才排出海洋,但每日仍有不少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入海中,污染珠江三角洲河口的海域,導致「富營養化」及夏季海床缺氧的情況。廈門大學海洋學戴民漢教授的硏究顯示,在過去十多年間,這區域內的缺氧海床(即死亡海域)由1,000平方公里大幅增加至3,000平方公里,足足有三個香港面積之大,情況令人擔憂。與此同時,三角洲沿海發展迅速,不斷填海造地,破壞天然生境,澳門廣泛填海便是個典型例子。

香港水域發現不少受傷的白海豚。(海豚哥哥提供圖片)

海豚身上沾滿污染物。(海豚哥哥提供圖片)

區內海洋垃圾情況亦嚴重,漁民用底拖網(蝦拖船)捕魚,拖上來的垃圾遠比漁獲多;大量塑膠垃圾漂上各處沙灘,而海底亦遍佈不少遭棄置的魚網。最近教育大學霍年亨博士及港大Christelle Not 博士的硏究,不約而同地發現大部分香港水域的海魚肚子裏均找到微膠粒和微塑膠纖維。以上事實反映今天的珠三角洲海域千瘡百孔,已今非昔比,「原居民」──中華白海豚要掙扎求存。難怪,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硏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研究推測,中華白海豚在整個珠江三角海域的總數量每年下降2.5%,情況告急!若欠缺有效的保育政策及緩解措施,大概70年內,這些可愛的「原居民」可能會從此消聲匿跡。

我們必須要為海洋的未來爭戰!這是唯一的選擇,亦是海洋僅有的希望

最近,我們港大幾位生態學教授跟來自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漁業科學家Daniel Pauly教授討論關於海洋的未來前景,有同事問他對全球未來的漁業資源是否樂觀,他合上眼睛想了一想,便回答:「我過去並不懂怎様回答這問題,但看過了關於英國首相邱吉爾的電影《最黑暗的時代》後,便有了答案。當時有人問邱吉爾:『面對勢力強大的德軍,你認為英德之戰樂觀嗎?』機靈的邱吉爾並沒直接回答樂觀與否,只是肯定地回應:『我們會在各個海灘上爭戰!(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同樣地,海洋的處境已經到了嚴峻的地步,我們必須要為海洋的未來爭戰!這是唯一的選擇,亦是海洋僅有的希望。」

為支離破碎的海洋生境和哭泣中的海豚爭戰,我們必須減少填海工程、截污、減排污染物、走塑、移除海洋垃圾、設立更多海岸保護區、減少捕魚力量及增加漁業資源。為讓我們的後代仍可看到野生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在香港海域?泳嬉戲,我們現在必須更積極硬拼這場逆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