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贏粒糖,輸間廠:解讀練習的意義

傳統教育常強調練習和重複的重要性。相信很多人兒時都試過重複抄寫同一個漢字,又或一遍遍地背誦乘數表。老師設計工作紙時,亦喜歡重複同一概念的題目,讓學生反覆練習。但是,很多人相信重複練習這種方法早已過時,認為不僅枯燥乏味,更會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重複的學習和練習能否有助長期記憶呢?在早期一項研究中,學者Arthur Glenberg和他的同事發現,即使是沒有闡述或沒有意義的處理過程,簡單的死記硬背也有助提升記憶的能力。注意的是,這實驗是在高度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現實生活中,假設孩子需要完成一份數學工作紙,或多或少他還是需要理解問題的含義。研究證明在理解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對資訊的記憶會提高。

物質獎勵 削弱孩子學習興趣

雖然工作紙可以有助保持記憶,學習興趣是學習方程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學習完全不感興趣的孩子是不可能投入精力去學習。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實驗參加者,如上文提到的實驗,通常會得到現金或課程學分的補償。因此,他們亦獲得了學習以外的動機。那麼獎勵孩子用功做作業就不是能解決問題嗎?如果孩子們經常因為完成作業而受到獎勵,用外在物質來獎勵孩子也會削弱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老師和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參考學者Arthur Graesser曾在一篇社論中提及到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所運用的策略。 

首先就是間隔效應。間隔效應是指如果能夠將知識在一段時間內分階段地學習和溫習,而不是用幾天時間來強化記憶,孩子便能牢記所學的知識。部分孩子可能需要別人的監督和引導,讓他們根據安排合理、計劃周詳的時間表來溫習。另外,研究亦建議孩子不能單靠閱讀和重讀既定教材,也要建立自己的學習筆記。

將考試視為一種學習方法

另一種學習策略被稱為考試效應:考試可以提高學習成效並增強長期記憶。你可能會說,香港的孩子已經有很多考試了,他們最不需要的就是考試!事實上,這裏所提倡的不是像期末考這樣的階段性考試,而是將考試視為一種學習方法。這種考試可以由學生主導,例如是回答課本單元結束時的問題,又或是核對課本所提供的參考答案。重要的是,孩子在進行這些自訂考測時也要嚴謹認真,如模擬在真實考試的情境下進行。

究竟操練還是不操練?和絕大多數事情一樣,適度才是關鍵。問題是,如果不能提供要或不要的建議,適度有時也會走向極端。練習和重複的學習的確有其意義,但我們要明白,能夠訓練孩子思考、靈活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練習,才是學習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