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與別不同的「六育」

在香港,說到培育「德、智、體、群、美」五育,大家並不陌生。在幼稚園裏,不少教師均懂得為幼兒設計適切又有趣的活動。而在基督教幼稚園,還會加入「靈育」發展。

靈育有益全人發展

談起基督教靈育,我們必先以主耶穌的成長例子說起。聖經描述耶穌的成長是全人(holistic)的。路加福音2:52記載「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學者Nason,Patricia L.指出,耶穌的4項發展,包括智慧(智能發展)、身量(體能發展)、神喜愛祂的心(靈性發展)及人喜愛祂的心(社交發展),都是同步的。可見,靈育是全人發展的一環,不可或缺。

既然如此,靈育的目標是什麼?答案很明顯:培育「基督徒」——一個改變一生的身分。學者Cox & Peck指出,聖經中基督徒(Christian)一詞的意思是「基督的跟隨者」(follower of Christ)。既是跟隨者,基督徒的生活表現理應流露出主耶穌的性情與教導。為此,靈育不單是學科知識的傳遞,更是門徒訓練(discipleship)。再者,與其他學科不同,成功的靈育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性情、價值觀,以至對生命的看法,對來生的盼望,其影響力尤其浩大。因此,靈育更應是全人發展的核心,以培訓門徒為首要目標。

「認識神」與「經歷神」

學者Helm, Judy Harris等人指出,教師宜為幼兒提供「認識神」與「經歷神」的機會,不宜只偏重信仰知識傳授。針對香港幼稚園靈育課程的推行現况,筆者應用學者Myers, Joyce Eady的觀點,為教師提供兩項建議:

1. 聖經故事結合生活實踐:

聖經故事不單是知識。學者Wangerin, W.指出,教師須讓幼兒把真理與個人生命連上關係。筆者建議,教師在講述聖經故事(例如彼此相愛的故事)之後,可設計延伸活動/家居小任務,讓幼兒學習服侍他人,藉行動實踐相愛,並於下一課回顧及分享經驗。

2. 唱詩禱告從「靈」投入:

學者Buechner, F.提出,唱詩及祈禱是與神相遇的方法。可惜的是,幼兒有時只當唱詩是唱兒歌,祈禱是念禱文(特別是謝飯祈禱)。筆者建議,教師教唱詩歌時宜請幼兒留意歌詞內容,從心感受當中意境,並鼓勵他們想像神就在他們面前聆聽着歌聲,使幼兒知道唱詩的對象,心生敬畏與感謝的心。

此外,教師宜投放更多時間教導幼兒祈禱。透過教師示範,幼兒在課堂上學習禱告的內容與正確態度,從而慢慢養成自行禱告的能力與習慣;並按不同的分類(例如為自己、為同學、為家人、為社會),每天與上帝傾訴心聲。

 

文:黎諾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講師、幼兒教育文憑(支援非華語兒童的教學)課程主任)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