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性沉溺並不存在

作為兩個青少年的媽媽,曾經在家長互助會中被一名家長「提醒」,要預防孩子墮入性上癮/性沉溺(sex addiction)的狀况,必須嚴格控制提防青少年自慰和性慾,以免他們陷入性沉溺的危險中。當時從來沒有家長談到這「性沉溺」是怎麼一回事,感覺在座的爸媽們一聽到這個「忠告」便好像增添了許多焦慮!

我在工作中也曾經遇到一些年輕人,因為自慰行為或是有性慾而自我責備患上「性沉溺」。然而,那些焦慮和自責其實是因為對資訊不了解而引發。在成長階段,自慰和性慾都是人生經歷的一部分,是很正常的情慾表達。

情慾表達遭病態化

性沉溺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在多年前這概念被視為如毒癮、濫藥般的精神病,某些輔導人員將服務使用者的性行為表達,類比為「患有毒癮」的精神疾病。但近年,這種看法受到專業研究人員質疑,引發爭議。在2015年,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研究推翻此等看法,認為把性行為表達類比為毒癮並無實證支持,性沉溺是不存在的。

性教育輔導及治療專業協會(AASECT),在2016年12月發表立場書,指出不應病態化性行為,沒有實證研究證明性行為表達是精神病或是等同成癮,不同意運用成癮的概念和工作模式來用作常規的性輔導。

AASECT指出專業人員在引用「性沉溺」的語言、概念或工作模式作為介入手法必須謹慎小心,以免為求助者帶來性污名。 

為何僅私營機構推廣相關治療?

AASECT把立場書放在其公開網頁的專業守則部分,主要是看到性沉溺概念或是介入模式不合乎專業工作的原則,故此提醒會員它的專業立場,也關注公眾有知情權而不會被誤導。近年香港的私營服務機構大力推動沒有實證支持的性沉溺治療/輔導,但是新版的精神病名冊「DSM-5」中並沒有性沉溺這種概念。大家要留意為什麼醫管局或社會福利署不提供這種輔導服務,只得私營機構大力推廣呢?相信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