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在家中的大自然教育

大自然教育和其他課程一樣,主要為幼兒提供探究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大自然連結他們的生活經驗,明白彼此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並從中了解到生命的成長。所以,在暫停面授課期間,家長不妨跟孩子多觀察水、風、新能源、生態環境等,過程中可培養他們的好奇心。

記錄天氣 栽種植物 感受神奇生命力

活動設計可包括每天記錄天氣,例如溫度,觀察陽光和雲,也可感受當日的風向;亦可加入天氣預報,了解本地及世界各地的氣溫。反覆嘗試後,幼兒會有一個記錄的經歷,並初步明白統計的概念,包括日期、溫度、降雨和濕度的變化。許多幼兒因而對風向、潮汐,以及天氣預測等概念產生探索的興趣。

植物也可以探索。家長可在家種植容易發芽的綠豆,並使用手機或者相機記錄植物的生長,透過觀察種子發芽,讓幼兒體驗和經歷生命成長的過程;也可栽種一些相對容易打理的水耕植物,讓幼兒參與照顧植物的成長,感受神奇的生命力。

受疫情影響,我們未必能親身到各地參觀,但觀看一些高質素的大自然紀錄片或頻道,如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BBC的《藍色星球》(The Blue Planet)系列,一樣可從鏡頭中感受到浩瀚美妙的大自然世界,對年幼學習者而言,不單是很好的素材,而且通過視覺學習,可增強他們的興趣。

親子同看自然類節目 了解生命現象

最近暫停面授課期間,筆者也推薦幼兒觀看一些高質素的自然類節目,例如介紹動植物、世界不同地區的大自然探險等,每次約20至30分鐘。筆者發現幼兒在觀看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有趣的提問,會有更多發現和理解,與家長的互動亦增強不少。另外,這類視頻的語言限制較少,因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種很容易令幼兒理解的語言,幼兒可透過各種動物的聲音、鳥叫聲、風聲、流水聲等去明白大自然與自身的關係。因此對於多了時間在家的幼兒而言,家長若能給他們多播放大自然影片或音樂,一方面能增強自然科學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有助放鬆情緒。

無可否認,疫情期間,幼兒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或許減少,但並不代表幼兒完全不能與大自然連結,只要師長和家長抱着開放的心靈,其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信手拈來,發掘出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探索材料,讓幼兒感受當中各種生命和現象。

文:

胡馨允(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高級講師)

鄭婉玲(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