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音樂科都可結合動手學

「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聖公會靈愛小學是該計劃的參與學校之一,作為其中一名「動手學」(LBD)團隊的教師,現把LBD課與音樂科結合的經驗在這裏分享。

運用生活材料 學生自製樂器

與音樂科結合的LBD課堂單元是「LBD樂團」,內容大致是透過課上介紹不同樂器,學生認識樂器發聲的原理後,便利用這些知識,加上創意,運用生活上找到的材料,創作一款屬於他們的樂器。最後把樂器介紹給同學,並以班際的形式大合奏。

「LBD樂團」在去年已經在二年級LBD課開始推行,當時它是筆者第一次設計的單元,並未跟音樂科結合,只是一個實驗性質的課堂,推行時遇上不少沙石。經過一年溝通,今年很開心得到音樂科同工們正面的回饋,於是我們決定把LBD課與音樂科結合。

感創航道:音樂科都可結合動手學
(作者提供)

是次LBD課有音樂科教師協作,加上運用部分音樂科的課堂時間來進行,結合的效果十分顯著。例如在製作樂器的階段,學生要先構思設計圖,再從日常生活中找出製作材料。針對去年推行時遇到的問題——遇上學生提問,例如樂器怎樣發聲、什麼是樂器、樂器的種類等,今年有音樂科教師即時解答,LBD教師隨後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問題當中有無自己可以解決的部分,如下次再遇到相同的問題時我們可以怎辦,從而讓學生在自己發出的提問中,再延伸更多思考、解決方法,還有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和欣賞。

在大合奏階段,學生在表演前的練習、綵排和表演時的排位,都是一人難以完成的項目,但在音樂科教師協助下都順利進行。由於我們希望學生真正地享受成果,所以我們並不要求絕對的音準和拍子,而是希望每個學生都帶?努力的成果(自製樂器)和享受音樂的笑臉,來一次大合唱。

與音樂科結合後的LBD樂團,在課堂的內容設計和討論中,無論是知識、技能和態度上都更完整和全面。在知識上,我們透過音樂教師教授樂器種類和發聲原理;在技能上,音樂教師在學生選擇製作樂器材料時可以提出意見,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得到更貼切的引導和回饋;加上教師適時加入反思環節,讓學生消化自己所學的知識,思考如何將之應用。

這次結合是由一次不經意的討論而引發出來,這對我有很深的體會。開展LBD課程初期,只由數名同工組成教學小隊,在教育大同的團隊支援下慢慢建立出屬於靈愛小學的LBD課程架構。數年間,同工對LBD的認識逐漸增加,才能促成這次LBD和音樂科的結合。相信在未來的日子,我們同工之間會有更多不同形式的討論和分享,造就更多結合,讓LBD這棵幼苗茁壯成長。

文:甘珊圖(聖公會靈愛小學教師)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