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Siri,嫁給我好嗎?」

升中後小子長高不少,卻依然不可思議地無聊。某回聽到他百般無聊地跟Siri聊天,愈聊愈失控,媽媽不禁搭嘴。

媽媽:「你這樣對Siri,日後AI進化,不曉得它會怎樣對付你……」

小子(未及媽媽說完,即轉甜美聲調):Siri, will you marry me?(Siri,嫁給我好嗎?)

Siri(冷靜地):Let’s just be friends, okay?(我們還是只當朋友吧,可以嗎?)

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嗎?

小子:Um…Will AI replace humans in future?(嗯……人工智能日後會取代人類嗎?)

Siri:Interesting question(這個設問很有趣)

「求婚不遂」的小子轉個頭來,給我一個恐慌眼神……

畢竟是少年人了,我不擔心小子照辦煮碗對別人無禮,「因為我知道Siri不是真人,沒有感覺」,他說。可是離不開電子奶嘴的小孩子又如何?除了Siri外,還有Cortana(微軟)、Bixby(三星)和美國人較熟悉的Alexa(亞馬遜)等後來者,這些虛擬助理一一取了很酷的擬人名字,然後進駐人類生活——特別是孩子的電子生活。

與AI 頻繁互動 令孩子愈來愈無禮?

我們久遠的童年經驗,已經無法有效解讀當今孩子的處境。譬如說,小童與智能助理頻繁互動,積年累月下來,會令孩子愈來愈肆無忌憚地無禮嗎?來個簡單實驗:在電子裝置上召號智能助理,然後讓孩子「無人駕駛」一會,不久,那些童言童話便會愈見粗魯,甚至近乎「欺凌」。因為他們會發現,對智能助理的無禮不會有後果。

這些互動會影響真正的人際關係嗎?學者提出兩個因素:使用者年齡小、智能助理愈擬人,影響愈大。第一點不難理解,畢竟成人早已建立穩定的人際相處模式,孩子卻猶在發展中。至於為智能助理加入人性化處理,正是Siri得到巨大迴響的重要因素,所以它和後來者才一個個聲音甜美、回應機伶。問題是,它們愈擬人,年幼小孩便愈難區分。

研發者開始修訂智能助理的設定:譬如別顯得那麼逆來順受,以及對有禮貌的輸入方式提供正面回饋。但這又教學者矛盾了:那樣商家便有更大理由,把智能助理和真人的界線模糊化,從而增加消費者對電子信號的依戀。

說到底,訓練孩子多講幾句Thank you Siri,還不如放下手機和平板電腦,陪他們聊聊天玩玩遊戲。畢竟人際關係,本來就該在真正的人際互動之間建立。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