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惱人的小動作

曾經為孩子的小動作嘔氣。都是千篇一律的戲碼:孩子遇功課難題,跑來問媽媽,媽媽認真解說,他卻百般無聊地做出種種小動作,有時用指骨敲桌面,有時把玩文具,然後「啪啪」聲不斷/推跌書本/不小心把文具丟到老遠要拾回來。如此打斷了一次、兩次、三次⋯⋯ 結局總是,媽媽氣上心頭,一頓訓話,好不容易才收拾心情回頭說功課。

文:蘇美智

專心就不該有小動作,有小動作即是不專心——我們從小都是這樣被教訓的。

可是我們慢慢發現,這對孩子沒幫助。雖然被禁制,但小子的小動作依然不斷;勉強按捺下來,他反而顯得不安,更難集中了。我只能理解,那是一種無法自制的狀况,於是試着收起教訓,開始時安靜地握着他的小手,後來索性拿一件不易發出聲響的小物,讓小子需要時揑着,務求滿足他的心理需求之餘,也較少干擾。孩子看到大人努力,自己也學習配合,現在雖然偶有小動作,但至少沒那麼擾人。

小動作為維持專注力

後來訪問物理治療師,聊起兒童的感官發展,竟然說到我家小子的痛處,「有感統問題的小孩難以安坐,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無法正確接收來自環境和身體之內的信息,於是不自覺地扭動、搖腿,或把玩觸感強烈的物件,為的是維持專注力。」

「無時停」其實在擊退分心

近日也讀到一則相關報道:密西西比大學的Dustin E. Sarver專門研究AD/HD,曾經和幾位學者在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發表「AD/HD:障礙抑或補償行為?」的研究,他這樣描述過動兒的「無時停」:那些小動作其實是神經系統自我喚醒的小法門,如果我們告訴這些孩子別動,他們反而會把力氣都用來遵守規則,更不能專心學習。

換句話說,對於有些孩子來說,有小動作並非不專心,也跟挑戰權威無關——那其實是他們努力在擊退分心。

尊重每個獨特的小腦袋

如此說來,有關孩子的學習,大人該做的不是一廂情願地打造一尊尊安靜的小石像,而是了解每一個獨特的小腦袋,相信、並且尊重他們。

當然,說易行難,挑戰很多。

最近輪到小學雞女兒。明明做中文功課,偏在播英文歌,據說因為播着音樂更專注。她的小小腦瓜子,和媽媽頸上扛着的那個,大概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來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