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戒電子奶嘴攻略3 前中後部署 熄機無嘮嘈

(illustrated by Stephen YC. Lo)

上期提及「抓大放小」的理念中,毋須禁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重點在培養孩子自律、節制地使用電子屏幕。原來當我們用電子屏幕觀看影片或玩遊戲時,腦部會釋放一種叫做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遞物質,能夠紓緩壓力、減低痛楚、帶來快感。若家長在孩子遊戲時突然從他手中拿走電子屏幕,孩子腦內的多巴胺水平會直線下降,容易造成情緒失控。有見及此,我們建議家長在孩子使用前、期間和使用後,要留意以下地方:

一、使用前:

明白「作息有時」實為學懂自律的第一步,因此家長宜因應家庭的時間表和流程狀况,為孩子制定合適的電子屏幕時限。例如在一般情况下,給幼兒每天使用15至30分鐘為不錯的選擇(世衛建議上限為1小時)。家長宜利用計時器計算時間,好讓孩子學習按時管理自己。此外,家長也可以運用普墨克原則(Premack Principle),要求孩子先完成興趣相對較低的活動(例如:閱讀一篇英文故事),才可使用電子產品。另一方面,家長不妨為孩子選擇一些有時限的電子材料,例如一集卡通、一局電玩遊戲,切忌播放一些會不斷延續或晉級過關的遊戲,這只會讓孩子感覺沒完沒了,難以學習時間限制和自律。

按部就班

減多巴胺水平

二、使用期間:

快到協定的完結時間前,臨牀心理學家Isabelle Filliozat建議家長為孩子提供一個緩衝時段(Bridging):

(1)提早3數分鐘預告孩子,電子時間即將完結。

(2)至大約只餘半分鐘時,家長可坐在孩子旁邊,看看孩子究竟在做什麼。家長可以問一些和電子屏幕有關的問題,如「你在看什麼?」、「你這一關還有多久完成?」、「後面的小熊很可愛!他是故事書中的小熊嗎?」

(3)當孩子開始回應家長的提問,代表他們慢慢由電子世界走回現實,腦內的多巴胺水平會慢慢下降。家長就可以說:「好了,時間夠了,我們預備洗手吃飯吧!」

三、使用後:

孩子若按時完結,家長就當具體而清晰地讚賞孩子的自控表現:「家明真是個自律的孩子,時間到就會停,媽媽欣賞你!」把孩子的表現說成孩子的特質(如:自律、守規、用心),再輔以具體的行為表現來說明(如:「停下來」、「聽媽媽話」),有助孩子內化自律自控的價值,長遠地把「電玩」與「自律」的大原則拉至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