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跨代虐待兒童的糾結

說起被虐兒童,大家不期然會想到他們所受的傷害和痛苦。但如果這些被虐待的孩子沒有得到適切的幫助,當他們長大成人,成為父母,亦可能對他們的家庭帶來衝擊,家庭關係或變得複雜,由「想愛」變成「傷害」,導致各人關係疏離,甚至心中充滿困惑、憤怒,引來進一步的彼此傷害,影響家庭幸福。

小小心靈 充滿憤怒傷心

一個單親媽媽,因經濟問題,帶着3個孩子從一間舒適的房子搬往劏房居住。由於生活環境惡劣,開始產生很多家庭糾紛,母親從責罵逐漸變成動手打兒女。小兒子更因而有自毁行為,他最初見社工時,反應冷淡,不想接受幫助,小小的心靈充滿了憤怒和傷心,他確診患有焦慮症。在接受臨牀心理學家治療時,他透露「打人贏咗會好叻」,男童因為被父親遺棄、被母親打罵,他學習了用暴力去保護自己,不被人傷害。

這個母親亦有抑鬱症。她對社工剖白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因為她不懂教兒女,付出很多,他們卻不領情。母親亦對自己的表現感到失望,因為她選擇了以暴力對待兒女去解決問題。

虐待行為 一代傳一代

在社工的輔導過程中,這個母親了解到自己的壓力很大,而且知道原生家庭影響了她的成長,也影響了她現在的家庭。這個母親,只懂得用原生家庭的舊有行為模式去管教兒女,不懂分辨對錯。這些已經習慣了的暴力模式成為她唯一的管教方法,深深地影響着她作為母親的角色。她發現自己很容易憤怒,常常向兒女發脾氣,每天被情緒操控,最終感到整個人失控。

從這名女士的原生家庭經驗,知道她小時候同樣是個被打罵、被拒絕,不被父母關愛的孩子。她在成長中沒得到幫助,唯有努力擺脫父母給她的傷害。她認為,只要有人疼愛,就可以盡快離開原生家庭,因此她做了兩次錯誤選擇,遭遇兩次婚姻失敗。她把一切都歸咎於自己,所以患上抑鬱症。

後來社工協助這個母親了解自己,了解兒女的需要,努力學習接受自己、愛自己和愛兒女。慢慢地,一家人的關係得到改善,她的親子溝通能力增強了,不但這個母親的抑鬱情况有改善,連小兒子的心理和行為都改善了。

事實上,跨代虐待兒童是個隱藏的問題,虐待的行為由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暴力在當中成為了破壞家庭關係的元兇。假如大家能夠尋求專業人士如社工、輔導員或心理學家等幫助,解開糾結,就可防止不幸事情的發生,當親子關係良好,自己亦更有能力去處理壓力和困難。

 

文:陳倩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潘偉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生)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