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

聖誕近了,不禁想起去年排練聖誕社際中國鼓比賽的時光。

「吳老師,別裝了,你能夠打中國鼓的。」去年社長瞪大眼睛認真地說。「呃……這個我真不太懂。」社長要找齊人馬參加社際中國鼓比賽確實不容易,加上大家都知道我「通曉音律」,我就自知逃不掉。

所謂「通曉音律」,不過限於彈彈琴唱唱歌罷了,我連中國鼓棍長什麼樣子都不清楚。「吳老師,棍是這樣握的……」資深鼓手循循善誘地示範。看拍子打節奏確是難不到我,倒是擊鼓的姿勢、握棍的方法、敲打的力度……加起上來,有時會令資深鼓手狠狠搖頭。有次我鬆了手,棍子打着打着飛墜地上,更加惹得氣氛無比歡樂,大大小小的同學竊竊忍笑。

能力不一 同樣「能打」

鼓有大的中的小的,可分不同聲部,而編曲的中學同學也刻意分了不同的技巧難度,這樣,即使不通音律也可同樂。小學孩子、沒什麼音樂經驗的職員、手肌力量不同的同學可負責敲打較慢、較沉、較穩的部分,手腳不便擊鼓的同學,也可用口頭或做數拍子的姿勢參與其中。至於負責艱難部分的同學技術還真不錯,我約略算過他們能一秒做出二十來次敲擊。或者在最專業的眼光下不算什麼,但想想他們當中有手肌張力問題的、手骨力不足的……頓時你會覺得他們「很能打」。就這樣,去年11月到聖誕,我的腦子都是「咚隆咚隆咚隆咚咚嚓」。

「咚」、「隆」和「嚓」不過只有幾種聲音,對於不通鼓樂卻要挑戰「艱難段」的我而言,真的很難記下。可是,不記下的話,根本追不上那如飛如箭的速度,極容易打錯。「吳老師,努力吧,你給我們再努力點吧……」覺得此話似曾相識,我竟乖乖的回家取出木筷子,咚咚嚓嚓再嚓嚓咚咚的。「努力點,你給我再努力點……還不夠勤力呢……」小時在演藝學院修鋼琴,每天獨自練好3、4個小時琴技是逃不掉,但鋼琴老師還是覺得我不夠賣力。我確天資一般,而相對每天努力5、6小時的同學,確是很懶。

不過,白天上普通中小學,晚上咬緊牙關練完琴再溫習功課,如此一恍,十幾個年頭,撫心自問,我真的已經盡力了。如今想起來,也無風雨也無晴,無悔,無怨,更無愧。有多少個聖誕長假,我沉浸在自己枯竭的琢磨練習裏,有多少次想玩樂想休息,但是始終沒有……習慣犧牲,習慣竭力令表演完美,習慣未必有為自己熱烈鼓掌的觀眾,習慣比賽最後未必得獎和感到快樂,習慣獨自反省或者被賽後檢討,習慣即使贏了比賽、考完了試,又是下一次的咬緊牙關。

苦練求進步 更要同玩同樂

「咚咚嚓」、「嚓咚隆咚隆」的練着打着,我卻覺得自己沒咬緊牙關,也沒覺苦悶。大概因為我知道,「苦練」不為別的,我只是不想出醜,不想拖累一班很想打得好、很想盡興、很想勝出的孩子。而咬緊牙關的時間,其實只有在表演前半小時,腦子想着不能錯不能錯不能錯,有點緊張。那時,我腦海在複習節奏,哪管得孩子們快樂地把我打扮一番——替我戴聖誕紅頭飾,戴圓圓的卡通眼鏡,最後圈上金色銀色夾雜的一條聖誕圍巾。當然,這個造型讓大家樂極了。大家的「嘲笑」,令我也忙於自嘲,不知不覺把我的緊張消除了。「Yes,到我們玩了!」在台下待久了,大家都期待出場,我也忘了說此話的是誰,但他此話徘徊在我腦海良久。

所謂好的音樂,除了刻苦練習與進步,其實應是同玩同樂。

文:吳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