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父母的道德創傷

近年,我在工作中接觸到不少有情緒困擾的家長,當中讓我格外感觸良多的一個現象,稱之為「道德創傷」。「道德創傷」一詞大約出現於20年前,原指當人做了僭越自己道德標準的行為後,情感上傷害到內在的道德良知,所引發的嚴重羞恥或罪咎感。這個概念最初被應用到倖存的軍人身上,近年也有人提出從事某些行業的人,例如醫護人員、新聞工作者等較大可能出現「道德創傷」。

那麼,我從家長身上體會的「道德創傷」又是怎麼樣的呢?或許,你我都曾有過類近經驗。

舉例說,媽媽阿芝定期參與一個網上的家長聚會,一直熱心關懷其他家長。一次,當另一名家長提起一個只出現了一次的成員時,阿芝沒有一絲印象,她內在即時出現了一把嚴苛的指摘聲音,並罵自己「無良心」。她突然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很可恥,愧對他人。多年來,阿芝這個內在「無良心」的批判聲音,不單讓她時常陷於自責之中,也讓她在所有人際關係中不斷退縮,並影響和女兒的關係。

有一次,阿芝因一名身在外國的朋友的嬰孩夭折了,接連好幾天她都為了自己不能親身去幫忙而十分自責,情緒低落。當她10歲的女兒提出,希望阿芝陪她玩耍的時候,阿芝便大發雷霆,罵女兒「無良心」!在阿芝的潛意識中,她認為女兒即使不認識那個朋友和她的嬰兒,但也應要懂得為她們悲傷,並停止玩樂,這才算得上是「有良心」。可是,年幼的女兒並不明白,為何要為不認識的人哀傷,反倒因阿芝突如其來的怪責而哭了一場。這個孩子此時尚未發展出同理陌生人的能力,而阿芝對她的道德要求,卻為她的情感帶來創傷。

兒子喜歡奶奶 妒忌變自責

又例如,另一名媽媽菲燕,她的奶奶會在她兼職上班時幫忙照顧她的兒子,她因兒子好像喜歡奶奶多於自己,內心開始感覺酸溜溜,醋意慢慢變成了自責。她覺得,明明奶奶好心輔助自己,又很愛惜孫兒,她反而去妒忌奶奶,實在是一大過錯。就這樣,她有好幾天都陷於妒忌與內疚的糾結情緒之中,心情低落,無法好好陪伴兒子。後來,我跟她說:「妒忌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必須特質,由於幼兒要依附媽媽才有最大機會好好生存,就像海豚寶寶要黏緊媽媽6年才分離一般,妒忌可以驅使媽媽自然渴望要更親近和滋養孩子,那是對小生命的安全和成長都最有利的。所以,你可以完完全全地接納自己妒忌奶奶的情緒和感受。」菲燕一聽到這番話,便哭了出來,她困在妒忌與內疚的漩渦裏,那些掙扎多時的痛苦,忽然消解了。

其實,不少家長都擁有不同程度的「道德創傷」,有些內在批判聲音很強烈,讓他們教養孩子時不自覺陷入四面楚歌,有時既憤怒又自責,有時既羞恥又焦慮;我看見他們感覺束手無策,又不知如何自處,為他們感到很難過。

我想為這些家長作出建議:當苦惱情緒出現時,嘗試細心聆聽批判聲音在說什麼,記錄下來並向可信任的人說出,然後持續跟那些聲音磋商,找尋一個能夠自我接納的新定位。例如像菲燕那樣,可以重複對指摘的聲音說:「妒忌不一定是可恥和可惡的,我這樣妒忌奶奶是大自然賦予我的特質,背後有美好的原因。」

我衷心希望活在大小「道德創傷」夾縫裏的家長們,都有機會在內心開創一片更自由自在、輕鬆愉快的新天地。

文:周凱旋(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生命教練)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