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別說「不要哭」「不要怕」

人人都有情緒。有些人將情緒分好壞,例如開心是好,憤怒是壞。彷彿好情緒令事情變好,壞情緒就令事情變差。實際上,情緒不分好壞,只是我們回應不同處境的方式,每個表達出來的情緒都有其作用。「善養」要點之一,是接納孩子有表達情緒的需要,父母需要同理孩子的情緒,同時也接納自己的情緒需要。

大女兒3歲時,一次帶她上學途中,我們出乎意料地經歷了一趟深深接納情緒的旅程。那天,明明沒特別事情發生,女兒在港鐵月台上忽然失控大哭。我問她發生什麼事,她也說不出,只是歇斯底里地哭鬧,甚至躺在地上嚎哭。眼看快要遲到,心裏着急,用盡方法安撫都無效。月台上承受着旁人目光,連月台助理也前來關心,作為爸爸,頃刻也感到有點憤怒與無助。

我曾想過強行帶走她、責罵她等,但心知解決不到問題。當下,我毅然抱起女兒,坐在月台上的椅子上,溫柔而堅定地說:「我看見你很不開心,不停地哭,但爸爸問你原因你說不出來,爸爸也不知道如何幫你。我現在也着急了,也有些不開心,我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接下來的5分鐘,我會做些呼吸練習,你可以繼續哭、繼續叫,待爸爸的情緒平復過來,我們再一同處理。」

接着,我專注自己的呼吸,連結自己的內心,一直覺察着自己有什麼念頭走出來,不時向女兒解說,我現在正在呼氣、吸氣。就在這個歷程中,我了解到自己憤怒的來源不止是無助,還有介懷別人的目光、擔憂遲到,也對女兒說不出原因的哭叫感到生氣等。在覺察呼吸的過程中,我獲得內心的平靜,清楚自己的思緒,漸漸能接受自己的憤怒、無助及擔憂。我沒再探究女兒哭鬧的原因,只是等待她情緒平復。在這短短幾分鐘,我們沒有對話、對望,我緊抱着她,讓她知道我與她同在,確保她安全,接納她這一刻就是有情緒。最後我的平靜感染到她,她自然地停止哭泣,並表示準備好上學。我抱着她靠在我的肩上,便一起回校了。

覺察情緒爆發 比尋因更優先

這趟旅程,讓我更深體會善養的原則及理念,當情緒爆發時,首要並非追尋原因,而是覺察自己及孩子的情緒,接納這些情緒出現,問題定必會有所緩和。

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否定孩子情緒,例如小孩跌倒後哭着等待父母幫忙,有父母說「無事、唔痛」 ,或帶有性別定型地回應「男孩子應該要勇敢,不需要哭」等;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後,憤怒或無助地找父母求助,有父母會回應「小事,不用哭」。

「你可以的,不要放棄!」 幫不到孩子

筆者是一名歷奇教練,在帶領小朋友玩攀石或高空繩網時,常見有小朋友因為恐懼或缺乏安全感,在半空中向父母表示「好驚!唔想玩」,很多父母都會回應說「勇敢一點,繼續!」、「你可以的,不要放棄!」

父母可能認為,否定了情緒便解決了問題。然而,當孩子說痛,以「無事、不痛」回應後,孩子的痛真的會消失嗎?當父母以「不用怕、要勇敢」來回應孩子的懼怕,孩子實際上接收的信息是:「我不應該驚,我不夠勇敢」。下次,父母可以試說「跌倒真的很痛呢,告知我哪裏痛?」、「和朋友爭執,一定不好受吧?」、「這麼高,爸媽也會感到很害怕啊」。當父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感到受認同、肯定、關心,便更有力量去克服當下困難。

文:Stephen Ma,一名社工爸爸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