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也談親子間的感恩

正向心理學研究指出,感恩有助提升幸福感,為身心健康以至人際關係帶來益處。作為父母,當然希望將感恩這份珍貴的禮物帶給孩子,為他們培養一顆懂得感恩的心。

「感恩」是感激別人對自己的恩德,關鍵在於「感」——先要感受到別人的恩惠╱恩寵。感受有很多種,開心╱不快,平和/生氣,放鬆/緊張,勇敢/害怕,以至感恩。生而為人,我們是眾多感受的總和,若要孩子懂得感恩,先要讓他們懂得感受自己。善養,從關顧各種感受開始。

孩子年幼時,我是全職母親,希望讓孩子從頻繁的親子互動與接觸中感受到至親的關愛。我重視他們的感受與需要的同時,也期望他們慢慢懂得表達自己感受。記得孩子牙牙學語時,生氣、發脾氣後,總會主動走過來要媽媽抱抱,其實也是想在脆弱的時刻,得到至親的接納和愛護。可惜我們作為爸媽,有時只顧聚焦在發脾氣的行為,甚至把孩子推開、訓斥,否定了稚子當刻的需要,讓孩子自己也以為,有情緒並不好,會被責罰。

孩子會生氣,媽媽也會生氣;我還有其他不同情緒以至個人需要,且隨着孩子成長,親子間的想法愈見不同。凡此種種,我都盡力以簡單、直接的傾談去化解。在孩子還小時,我會盡量用他們聽懂的言辭或方式讓他們明白。

「媽媽剛才生氣的樣子令你很害怕,是不是?把你嚇倒了,很對不起。媽媽是因為XXXXX才這樣生氣……」

「媽媽現在很難過,你現在自己先去玩,媽媽想在房內一個人靜靜地坐一會,待會再來找你,好嗎?」

我認為:媽媽毋須做出完美人設,免徒添壓力。相反,因着有血有肉的表達,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真情實感及彼此間的連結。記得有次兩個孩子因煩惱而私下聊天,以為在旁的我睡着了聽不到,長女對么兒說:「如果媽媽知道就好了,她會跟我們去談談。」從中讓我知道,這種什麼都可以傾傾的做法,他們很受落。

當我能夠以身作則,坦誠及真實地表達個人情緒及需要,也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怎樣面對自己的情緒及需要,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同理心。很多看似細微、平常的相處,往往在日後的某時某刻,透過某事顯露出來。例如,長女剛升上跨區的中學,有時會留校食午飯,我加了一點零用錢。某天她說想在放學後買杯珍奶,我正打算掏錢,她卻謝絕了:「媽,最近你在我身上用了很多錢,我用零用錢去買好了。」當下我為她的懂事而欣慰。

善養,需要親子間的真誠溝通,關顧孩子的所有感受和想法。當孩子感到充分的愛護與接納,自會懂得感受自己並同理他人,由衷表達感恩之情。多年來,在親子間着重感受表達的薰陶下,我的孩子若感到自己真的做錯了,會主動跟我和老公道歉;又或眼見父母辛勞,他們也會主動說聲「多謝」。我想這些,都是善養帶給我們家庭的善果子吧!

本年度感恩告示行動已截止報名,可以直接捐款支持教育大同,繼續推動善養文化:https://bit.ly/3hQTs8o

文:李慧敏(兩孩之母、善養教育支持者)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