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讓孩子犯錯,真困難

犯錯經常被視作不完美,還可能附帶負面結果或懲罰。對家長而言,自身的人生經驗和生活智慧比孩子豐富,面對大小事情都有一套較好的想法。為了讓孩子不犯錯,不繞遠路,有效地成功達成目標,家長或會給予具體的方法和指引。

學習有效的做法取得成功固然重要,但從錯誤中學習也同樣重要。筆者在兒童成長小組裏遇過不少輸不起的組員,當他們輸了遊戲或表現未如期望時,就會氣憤地說「做錯了」,情緒變得負面和激動,沒法繼續參與。兒童對自己有適度要求,重視自己表現而非得過且過是好事,但學習做錯後的情緒管理也十分重要,包括如何不掉進負面的思考模式,如何看待「失敗了」的自己,如何重新振作,如何面對和解決困難等。只有累積挫折經驗,從中學習輸得起,再接再厲,才可逐步建立自身的抗逆力。

累積挫敗經驗 逐步建立抗逆力

抗逆力是面對逆境、失敗、挫折時,能夠復元過來,積極回應和面對的能力,日漸受到家長的重視。畢竟人生豈會一帆風順,也很難做每個決定和行動都正確無誤。雖然家長明白讓孩子經歷挫折,從中訓練解難、振作很重要,另一方面卻忍不住想給予意見,亦擔心做錯的後果不堪設想,於是經常在拿捏好「容許孩子做錯」和「做錯也不要太過分」之間掙扎。每個家長接受孩子犯錯的程度不一,有些事情可以放手,有些事情放不了。當拿着自己的尺子和別人比較,有時就會產生出容許與不容許的掙扎,質疑自己的尺子是否太寬鬆?還是容忍度太低?

以一次親子甜品製作活動為例,大部分小朋友沒太多經驗,例如他們在倒麵粉時,都不會想到可以把碗放近點,結果倒了大半包在桌上;混合材料時不懂得用另一隻手扶着大碗,攪拌不均勻,甚至險些打翻;有些家長見狀,一臉「明明很簡單,怎可以弄成一片混亂」的表情,忍不住出手相助,結果孩子就只剩試食的份。其實家長與孩子在親子活動中的過程、經歷,比製成品是否美觀、好吃來得重要,家長以怎樣的態度和言語面對那「失敗」的結果,孩子也會看在眼裏,從中學習。讓孩子親身嘗試,以自己的步伐觀察和想辦法,家長在旁陪伴,給予鼓勵和啟發思考,孩子的得着和感受會來得更深刻,也經歷到成功與失敗,累積到做錯後更有效的處理方法和面對的態度,逐步提升面對困難時的抗逆力。

「容許孩子做錯」這個命題預設孩子一定會做錯,而做錯與否的主導權卻落在家長容許與否。成年人會不會放手,任由孩子經歷錯誤,從中學習呢?就此看來,家長建立自身的抗逆力其實同樣重要,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失敗?有沒有把孩子的成敗對錯和自己的成敗掛鈎呢?自問為何忍着不出手幫助孩子是如此困難呢?或許着眼於建立孩子抗逆力的同時,家長亦逐步在建立自己的抗逆力,從「掙扎」、「勉強容許」轉化為「欣然見證」。

文:張明欣(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康怡會所助理主任幹事)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