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用同理心回應「想死啊」

「我好想死啊!」在輔導室中,筆者常聽家長訴說孩子講過類似的話,家長都感到很擔心。為何孩子會這樣說呢?要疏導他們的情緒,先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真正感受。

解讀背後真實感覺

6歲男孩焯明,情緒很容易被牽動,只要生活上遇到些微改變或不如意,便會變得十分激動,更經常把「死」字掛在嘴邊。有一次上網課時,焯明誤以為教師罵他,當晚便向父母哭訴並說他想死。

事實上,初小學生對死亡尚未有很具體的概念,所以有時會用「想死」去形容心裏負面的感覺。焯明真實的感覺相信是受委屈、被誤會,亦害怕再被責罵。當父母回應時,可先照顧他的感受,例如說:「我明白你覺得教師不公平,又怕教師再責備你。」父母能夠講出孩子的感覺,才能開啟他們內心的第一扇窗,學習以更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

建立好關係是管教關鍵

小五男生梓淳,從小三開始沉迷手機遊戲。每次當他被要求停止打機時便會大發脾氣,試過打破家中的物品發泄,亦曾說若不讓他打機便去跳樓,令父母束手無策,非常擔心。

梓淳表面的感受是憤怒,但聽過他的想法後,原來他是不滿父母經常更改規則。有一次父母原本承諾他有1小時玩手機的時間,但後來卻突然提早完結,並沒收手機,更試過鎖起他的手機一星期;但當他苦苦哀求時,父母又會給他額外玩手機的時間。父母的處事方法令他無所適從,也養成每逢被沒收手機就會情緒激動的慣性。我建議梓淳的家長先了解孩子的期望,與他訂立玩手機的時間及條件,並按照共識執行,切忌朝令夕改。此外,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是有效管教的關鍵,所以在處理打機問題的同時,亦應進行其他促進親子關係的活動,增加相處時間。

中五女生忻善,讀書勤奮,時常通宵溫習。每逢考試前一星期,忻善就會異常精神緊張,經常肚痛,父母勸她休息都不成功。可惜的是,忻善的成績卻未如理想。她其後向相熟的教師透露有想死的念頭,反問為何「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控訴「世界不公平」,心靈被挫敗帶來的失望籠罩着。

表達理解 忌立刻提出建議

身邊的人都發現忻善對自己期望甚高,一句「不如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吧!」並無法紓解她的壓力。這時候,我們需要先聆聽她的感受,體會她的失望和挫敗,並表達理解,協助她疏導積壓的情緒;但當刻忌立即提出建議,只需以接納和諒解來陪伴她渡過情緒低谷。此外我們應留意對方有無出現其他抑鬱或焦慮的狀况,如失眠、食慾不振、常常疲倦、脾氣暴躁、易哭等,甚或有具體傷害自己的想法或計劃。如遇到類似情况,應盡快尋求專業的協助。

若你希望就是次分享題材,作進一步了解或尋求協助,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會將派員與你聯絡。

文:余欣泉(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臨牀心理學家)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