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拒學少年,都是不思進取嗎?

當聽到子女說「我不想上學」,可以想像父母的面容及內心的憂戚。很多時候家長很直接的想法就是,這孩子一定是躲懶所以不想上學,或一定是逃避學習。但是筆者接觸的青年人中,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更多因素造成孩子「拒學」。

阿珊(化名)自小名列前茅,用心上學,深得小學教師及同學的愛戴,視之為重點栽培的學生。可是,當她上到中學後情况逐漸轉變。她失去了回校的動力,甚至連校門也不想踏進。問其原因,她亦表示不知情,只好用生病來逃避,她表示:「父母、老師及補習老師也很關心我,但我總是回不到學校。」最終,阿珊經心理評估後,發現她因「嚴厲的自我要求」及「過度追求完美」造成焦慮。原來問題不在學業成績或不思進取,而是這個好學的小孩覺得自己「不夠好」。

中學生追尋自我認同

「拒學」簡單而言是無法面對學校的學習,出現身心抗拒的症狀或行為。造成「拒學」的原因包括個人心理層面的焦慮、家庭層面的過度保護,以及學校層面的人際問題。而「拒學」行為並非只出現在成績差的學生身上。

青少年在中學正追尋自我認同(self-identity),自我認同包括自己對自我的認識,以及由他人而來的評價。青少年需全面地尋找理想、建構個人的價值觀及目標,若只依賴單一的讚賞及肯定(如學業成績),當遇到挫折時,便落入個人負面的評價。

在正規課堂以外的其他學習,亦是年輕人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青年需要放眼世界、擴闊胸襟及眼光,多嘗試不同的活動,增加個人不同的經驗,才能達至更全面的成長。

在家長心目中,阿珊仍然是他們舊日眼中的高材生,但忽略了她升上中學後的適應及改變,例如學習模式、教師、同學、語言及環境等的改變,從前熟悉的種種一下子有所不同,從前的支援系統亦需重新建立。因此家長需要對孩子的各樣變化有敏銳觸覺,多關懷及溝通。家長切記要適時調節對孩子的期望。你愈是放手,你的孩子飛得愈高。

拒學只是問題的表徵,背後往往包含着更深層的原因。青春期的階段,少年人的重心往往由家庭慢慢轉移至朋輩身上。而少年人在此階段,亦透過與人相處,建構個人的自我認同。如在學校找不到成功感、與教師或同學的相處出現問題(例如對方的評價、潛藏的欺凌問題等),亦是少年人拒學的一個很普遍的原因。因此家長除了要調校對子女成績的期望外,對子女在學校的其他校園生活,亦需要多加關心。

成長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過程有起有落,但我們深信有你同行,你將會成就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經驗。

最後,想藉此告訴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你其實並不孤單,家、校和社工的協作,會是你隨時的幫助。讓我們並肩與孩子一同成長!

若你希望就是次分享題材作進一步了解或尋求協助,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會將派員聯絡。

文:蔡偉聰(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荃灣會所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