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結果為本 猴子變股神

很喜歡看一本叫做《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的書,作者是瑞士人Rolf Dobelli,譯者是王榮輝,商周出版。這本書是一種關於思考偏誤的集大成之作,書中例子來自不同人的研究成果,但是難得有一本書可以寫得這樣簡潔易讀,而且好看。

我認為所有家長和老師都應人手一本,因為那些「偏誤」太普遍了,普遍到我們可能每天都對孩子犯了各種各樣的「偏誤」。讀了,至少知道,我們成年人犯的錯,絕對不會少於每天或多或少被我們錯誤責罵和錯誤稱讚的孩子。

責罵為什麼看來比較有效?

其中最大啟發是有關「結果偏誤」的敘述。如果讀過另一本暢銷書、Daniel Kahneman所著的《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應該會記得一種叫做「均值迴歸」的現象。「均值迴歸」是什麼呢?意思是,一個學生成績好,你稱讚他,他下次居然就考得沒那麼好了,一個學生成績差,你責備他,他下次果然就考得比之前好一些,許多人由此推斷,稱讚沒用,責備有用,但事實是,這種推斷是錯的。因為成績有時好有時不好,但長遠而言,會趨於平均值,這就是「均值迴歸」,是一種自自然然發生的事,與稱讚或責罵無關。有些研究甚至表明,扣除了「均值迴歸」,稱讚其實比責備更有效果。忽略了「均值迴歸」,正是「結果偏誤」出現的其中一種原因。

「結果偏誤」的最大問題是,我們習慣以結果論英雄,而不去審視過程。書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研究人員讓一萬隻猴子隨機選擇翌日股票升跌,大致上有一半選升,一半選跌,結果當然是有大約5000隻猴子選對了,然後這5000隻又再選升跌,當然又有一半選中了,這一半之中再選升跌……

最後,一隻具有百分百命中率的「股票猴神」誕生了。

連中20天股票預測也不是天才

從結果而論,一隻連續測中20天股票升跌的猴子應該是一個天才,可是,只要知道這個天才猴子是如何產生,你就會明白結果根本不是唯一重要的判斷標準。

考試成績,比賽勝負,不足以論英雄,只要深入一想就能明白,但是偏誤之所以成為偏誤,正是一般人沒有仔細分析之故。

所以,孩子考得好或者不好,不是重點,重點是孩子考試之前做了什麼,付出了什麼,收穫了成績以外的多少知識和經驗。幸運的高分,有何值得讚賞?某種出乎意料的低分,也不一定代表孩子真正的水平。

我們判斷自己和別人的孩子,常以成績、名校掛帥,這不過是一個「方便法門」,雖然方便,但經不起考驗。問題是,我們社會,充斥了各種偏誤,我們喜歡談職位、薪酬、學歷,但我們很少談人格、奉獻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