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失怙的象

年輕人在社會處弱勢,什麼事情,大人都看不順眼,現在如此,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前的二十年前,亦復如此。奇怪的是,當年被長輩看不順眼的人,今天成了長輩,自自然然,又看不起現在的年輕人。

年輕人有理想,爭取公義,被批評為幼稚;年輕人務實,要買房子,又被批評為沒有理想。換言之,前後左右,閃躲挪移,無論怎樣,動輒得咎。

上一代人的「自利偏誤」

到了利害關頭,首先想的是自己,然後才是別人和公義

長輩責備後輩,原因簡單,因為這是人性。每個人無論學養多好,都是人,都是一種先天擁有求存基因的動物,所以,到了利害關頭,首先想的是自己,然後才是別人和公義。每個人必然都是自我中心,從嬰兒時期就是如此,長大後,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揮之不去。瑞士學者Rolf Dobelli做過一個實驗,分別問五個共住同一宿舍的學生,他們去倒垃圾的頻率有多高。一個學生說:「一半都是我倒的。」另一個學生說:「我倒了三分之一。」還有一個學生正提着垃圾袋,氣冲冲地說:「百分之九十的垃圾都是我倒的!」理論上,全部答案加起來,應是百分之一百,可是,結果是百分之三百二十。這就是哲學家所謂的「自利偏誤」。

雖然「自利」是人性的一部分,可是,不加節制,強勢者目空一切,把所有利益歸於自己,把所有責任推在弱勢者身上,社會「自利」愈盛,公義無存,整個群體結果都要為強勢者這種因「自私」而目盲的行為,付出代價。哲學家勞思光在六十年代出版的《歷史之懲罰》,以大歷史角度審視中國人苦難的根源,指出因「幻想」、「迷信」與「欺詐」累積而成「歷史之債務」,由一代傳到另一代,最終無可避免會招來「歷史之懲罰」。半世紀之後,以香港本土立場視之,勞思光所謂「歷史之懲罰」,不是正在香港上演嗎?

「父教缺失」是粗暴的根源

強勢者,有能力,但沒有展示出溫柔的一面,結果「父教缺失」,孩子不僅沒有學習的榜樣,而且有了走到盡頭、退無死所的絕望感覺。幾年前讀過一本書,名為《男孩危機?!——男孩家長必讀手冊》孫雲曉、李文道、趙霞,香港三聯,2011),指出中國男孩成長期間,一方面因父親工作太忙而失去與父親經常接觸機會,另一方面,學校尤其是小學的老師,多為女性,男教師相對稀少,於是形成了「父教缺失」。這情形,就好像大自然裏的大象,在年幼時失去成年雄象的指導,長大後,往往變得情緒失控、殘忍嗜殺。

大象爸爸為何重要?因為這是一個有能力但溫柔的示範。象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猶如此,一個社會「失怙」,整代人又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