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二十四孝》的恐怖色彩

網上圖片

現在流傳的《二十四孝》由元代的郭居敬編著,記述二十四個歷史人物的孝順故事;最近仔細一讀,不禁大為驚異。

孝順不一定有好下場

第一,怪力亂神的情節不少。譬如說到舜,講他被繼母幾次謀害不遂後,「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看到這裏,不由自主想起迪士尼動畫裏白雪公主的故事。除了這個故事,孝感動天的「幻想」描寫,不時出現,例如「哭竹生筍」,例如「天降仙姬」,又例如「舍側忽有湧泉,日躍雙鯉」。

第二,現實中的主人翁未必能得善終。本書所載,每一個主角,都非常慈孝,後來差不多都當上了帝王或者高官。作者似乎想藉此宣傳一個信仰,那就是,孝順的人結局都很好。本書至少兩篇講到主角因孝行而為盜賊或反賊放生;文末經常強調主角「貴顯聞天下」。不過,本書對部分主角在真實歷史的淒慘下場,故意避而不談,例如孔子弟子仲由雖為高官,但因牽涉政變,最後被剁成肉醬慘死;又例如「聞雷泣墓」的王裒,最後是因為捨不得離開父母的墳墓,不及早避亂而被盜賊所殺。

孝順不一定有好下場,此書隻字不提。

殺掉三歲兒子可稱孝順?

第三,有違常識與常理的論述不少。例如漢景帝為母嘗藥,以及庾黔婁為父嘗便,都有違今天的醫學常識,前者可能有損自己身體健康而對母親無益,後者更會因糞便中飽含細菌而染病。魯迅提到,老萊子「詐跌娛親」的行為並不可取,因為說到底是一種不必要的行騙。當然,惹起最多人批評的是郭巨「埋兒奉母」。書裏說,郭巨兒子三歲,但因家貧,擔心自己無力供養孩子和老母,於是跟妻子商量,為了供養老母,不如埋了孩子,結果兩夫婦真的動手挖坑。詎料,挖至三尺,竟然發現黃金,於是一家得救。

這個故事,思之慄然,魯迅說,小時候讀到這裏,不但自己不敢做「孝子」,而且害怕爸爸有一天做了「孝子」。

木頭比活人更重要

《二十四孝》之所以恐怖,是這本書有一個不知是出於信仰還是政治的任務,要宣傳孝順父母比一切都重要。至於,在這個信息以外,任何有悖於常識和常理的事情,本書都視而不見。其中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到別人家作客,偷偷把兩個橘子藏了起來,及後被主人發現,那孩子隨即跪在地上,說那是準備拿回家送給母親的。這個故事傳為「佳話」,證明作者認為在這種情形下偷竊值得稱讚。

另一故事,一個男人在父母死後,「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妻子一天「戲刺其指」,木頭「出血」兼「垂淚」,這時丈夫二話不說,就把妻子休掉了。木頭,原來比活人更寶貴。《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得真好;如果有所執著,而沒有一般人的同理心,再好的「教訓」,都會變得恐怖。這也是為什麼世上有許許多多的「主義」,都會叫人感到可怕。大家一講「主義」,正常合理的所有「常識」,馬上顯得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