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小孩的校長:一枚鷄蛋的傳奇

人的際遇時有高山低谷,雞蛋的遭遇亦一樣。

在香港五、六十年代時期,食物並不充裕,雞蛋可算是所有家庭必備的食品。還記得小時候探外婆,外婆的床下底總收藏著一籃雞蛋。當我們一家大小探訪外婆,婆婆便會從床下底拿出這籃家中瑰寶,款待摰愛親人。試問有什麼比雞蛋更便宜、更能做出不同的菜式呢?!用兩枚鷄蛋拌混加清水蒸,一盆滑滑的水蛋,加點醬油,就夠你吃兩碗白飯。媽媽常說「雞蛋有益又好吃,對身體有益⋯⋯」、「烚蛋最簡單,要多吃⋯⋯」這些都從小便耳濡目染,牢固腦中。

至80、90年代,香港經濟已經不錯,是亞洲的四小龍。生活好起來,食物已不只是純粹把肚子填滿的要求。人人講究健康,對於雞蛋的評價就來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轉變,因為有一醫學報告倡導雞蛋的膽固醇極高,吃一枚雞蛋,已經是三份之二人體一天能吸收膽固醇的上限了。

於是,雞蛋的命運是讓人聞蛋色變。

偏偏我是一個愛蛋之人,小時候有媽媽的「培訓」,少年時為了供樓而節衣縮食,早餐不能花費太多,每朝定必做一至兩枚烚雞蛋和一壺自家炮製老火湯或是無糖豆漿送蛋。

身邊的人都勸戒我不要每天吃雞蛋。

曾有一位義工,被我推介要多吃鷄蛋,有一天她真的帶了一枚烚蛋到學校。她在我面前慢慢地把蛋殼剝下,當吃到蛋黃部份,她就拿起蛋黃,雙眼緊緊地望着我,刻意地掉了它。我的天呀!這麼美味的食品怎可以掉了? 如果不是那義工把蛋黃掉了在垃圾堆裏去,我會拿起它,深情地吞進肚裏去。我知道她這個動作是讓我知道, 蛋可以吃,蛋黃萬萬不能吃。高膽固醇嘛,反正我也常常看到她青筋盡現地勸止他的丈夫吃雞蛋。

當人人厭棄雞蛋,我還是如嚐家珍地吃着。不是我心口有個「勇」字,而是經過個人的實際體驗,並留意身邊的人和物,再作分析出來的結果。我吃了鷄蛋感覺良好,飽肚又低脂肪,好味就更不在話下,而且留意到那些健康長壽的耆英們,總是無一不喜歡吃雞蛋的。況且,大篇幅報導雞蛋對人體益處的專業及醫生意見的文章也不少,例如一九九九年七月的《時代雜誌》,曾以巨大篇幅導雞蛋的益處,並糾正過往對雞蛋的謬誤,所以我認為雞蛋沒有問題,也深信「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事到如今,雞蛋又成為健康的食品了,因為它的所謂高膽固醇,其實是一個謬誤。因為當中的亦包含不少不飽和脂肪的膽固醇,反而可以減低那些不好的飽和脂肪呢!而且雞蛋黃的蛋鹼,能幫助腦部發育和增強記憶力,你說多美好!

1913年的醫學報告,是一位俄國醫生用了小白兔作為實驗餵食雞蛋的對象。原來人與白兔的消化系統截然不同,而事實上兔子是草食性動物,絕對不應相提並論,就是這麼一個實驗,讓雞蛋含冤了超過百年。

當然,亦有報道説明鷄蛋有過多的激素,做家長的唯有小心選擇,試問現在的食物又有多少不曾受污染呢?

歸根究底,學習與做人一樣一不能只是人云亦云 的Yes Man。觀察與分析和批判性思想、獨立思考等,就如內功心法,必須有這些根底,才能有好的學習和成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