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培養:專家:學樂器忌心急 先打好音樂基礎 唱歌聽音 趣學DoReMi

Ramona希望改變時下急功近利的學音樂風氣,她堅持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教導小朋友基本樂理和作聽音訓練。

小朋友學音樂,好處不用多贅,然而,現在很多家長都錯把學樂器等同學音樂,導致孩子難以建立堅實的音樂基礎。專家教路,幼童正式學樂器之前,應通過歌唱、樂理、聽音、舞蹈等訓練方法來認識音樂,否則興趣難以長久維持。

文:沈雅詩   圖:劉焌陶

速食文化 考級為證書

「相比30年前,現在小朋友學樂器愈來愈普及,但他們的音樂素質反而下降了!」資深兒童音樂教育專家兼Rainbow-Melody創辦人簡坤凝(Ramona)一語道破問題所在。

Ramona在70年代起已經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她指當年,不論家長和學生,都較有耐性,很多人都願意花足兩年時間去上音樂班,但在今時今日的「速食」文化下,莫說兩年,就是20堂也難以完成,「家長很心急,想孩子快快完了音樂班便學樂器,因為想他們盡快考級,然後取得一紙證書去報考學校,卻忽略了音樂旅程並不是這樣的」。

唱歌也是Ramona重視的一環,每堂她都會彈奏鋼琴,孩子則以西方唱名法唱歌仔。

自製教材 跳出死板框框

作為鋼琴家,Ramona從來不鼓勵幼童太早學樂器,反之,卻很贊成他們趁早接觸音樂,「學樂器不等於學音樂,學樂器始終涉及技巧上的練習,太年幼,其實掌握不好的。學音樂便不同,小朋友大約兩歲,便可在父母陪同下上音樂班,只要用有趣的方法,年紀小小都可以掌握到旋律、節奏與律動,這對於他們日後學樂器,更事半功倍」。

為推動正確的學習音樂風氣,Ramona不諱言,投放在幼兒音樂班的心血,較鋼琴學生更為多,「因為我不是辦playgroup,而是想小朋友真真正正認識音樂,但過程又要保持有趣、跳出死板的框框,因此,我要親自設計、DIY很多不同的道具,是很辛苦的,但每當看見學生學得懂,我又會很開心」。

每一堂音樂班,都會由唱歌開始,Ramona亦會透過鋼琴伴奏,訓練小朋友的聽音能力,「絕對音準(perfect pitch)是天生的,但透過聽音訓練,一樣可以有很好的相對音準(relative pitch)」。

為使小朋友學得生動、有趣,所有教具都由Ramona親自設計和DIY,付出的心血可不少。小組合奏——在課堂上,小朋友有機會用電子琴、鋼片琴和敲擊樂等作小組合奏。

鋼琴王子:音樂是我的語言

有「鋼琴王子」之稱的陳雋騫(Phoebus),3歲便開始跟Ramona學音樂,5歲才正式學鋼琴,時至今天,他也很認同這位啟蒙老師的教學理念,「現在很多家長也跳過音樂班而直接讓子女學樂器,其實這是不太好的,試想想,小朋友完全沒有音樂基礎,卻要在同一時間掌握視譜和樂器技巧,是很難消化的,有時甚至會窒礙孩子學樂器的興趣」。

Phoebus透露,兒時有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甚少說話,他自己接觸的第一種語言並非廣東話、英語,而是音樂,「那時上音樂班,常常會用Do、Re、Mi、Fa、Sol來唱旋律,音樂就是我的語言。這兩年的課堂,我不單要唱,也經常要用耳朵聽音,當我習慣了聽音,後來學彈琴時,就是不看譜,我也能按照所聽的,彈一遍出來,這種複述能力,就正如人家跟你說『你好嗎?』,你可即時模仿他說回『你好嗎?』一樣」。

已為人父的Phoebus,育有兩名女兒,分別為2歲和4歲,她們已經開始接觸音樂,但同樣由音樂班開始,「我想她們像我小時候一樣,先認識音樂語言,明白音符、拍子是什麼一回事,然後才再考慮學什麼樂器,我相信,這樣的音樂基礎會較穩固」。